立足中国气象局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示范计划看经纬—— 推动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有序发展
5月的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气象分论坛上,中国气象局发布了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示范计划(以下简称“示范计划”),以及包含6大类12种气象数据和产品的《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训练专题数据目录》(以下简称《目录》)。
7月,示范计划已进入测试期。气象部门持续深入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部署要求,结合《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工作方案(2023—2030年)》目标任务,制定出台相关方案,推进气象领域大模型规范有序地发展,打造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应用生态。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打造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应用新生态
当前,世界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加速迭代、齐头并进的态势与特征。在气象领域,国内外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相继涌现,不断在天气预报精准性和时效性上取得突破,但同时也面临发展亟待有序规范,业务实际效用较低等困境。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气象局组织开展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示范计划,深入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同时,据此前印发的《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工作方案(2023—2030年)》和《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建设工作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标准规范和有序发展,解决预报业务实际难题,促进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的业务应用转化、准入和应用,营造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应用的创新生态。
开展示范计划,不仅可对目前国内外各类机构部门研发和运行的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进行评估和对比检验,推动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预报技术的深入发展,还能持续提升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在天气预报服务中的融合应用水平,促进相关预报技术在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及防灾减灾等方面深化应用。
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实现大模型与气象业务创新融合应用
自2024年5月示范计划发布以来,中国气象局坚持“博采众长、流程贯通、公开规范、创新应用”的原则,面向社会广泛征集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推动实现模型—数据—产品—评估全链条衔接,面向未来实现大模型与气象业务创新融合应用。
示范计划明确预报示范内容为以数据驱动为主的人工智能天气预报大模型,即基于长历史气象数据,利用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训练,并可以当前实况分析数据驱动,推理预报未来天气的人工智能预报模型。
示范主要面向实际预报业务应用场景,示范内容包含高空气象要素、地面气象要素、定量降水预报、台风路径及强度预报、灾害性天气过程预报五类。示范产品则由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在统一的运行环境下实时生成。
此前发布的《目录》,将有力引导并规范各类机构、个人使用国产自主气象数据产品,凝聚行业力量,重点围绕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建设开展新技术、新算法等创新研发,助力夯实中国气象局在人工智能气象应用领域的主力军和领航员作用。
根据示范计划的实施需求,中国气象局相关单位将准备大模型训练、运行与检验所需数据,构建大模型实时运行资源与环境,建立实时运行与监控流程,规范存储输出数据,提供网站资源,支撑产品集成、平台展示和检验评估,为天气预报大模型安全稳定运行和示范提供支持保障。
严格落实进度安排——有序推进示范计划各项工作开展
根据示范计划的进度安排,5月以来,中国气象局已印发示范计划工作方案,成立示范计划组织机构。各专项工作组也已制定相关技术方案,确定检验评估标准,完成示范计划相关启动工作。
2024年7月至10月,是示范计划的测试期。在此期间,各报名参与示范计划的单位将开展基于国产数据的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训练,完成示范大模型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部署并开展实时运行测试,实现数据实时传输、产品实时显示。
正式示范及实时预报产品的传输、展示将于2024年11月开始,中国气象局相关单位将做好各模型的运行维护和系统保障维护工作。其间,各参与单位可在2025年3月底之前,申请完成一次大模型升级、更新和重新部署。
经总结评估后,中国气象局还将组织专家对大模型的先进性开展评审,并加强与优秀大模型研发机构的深度合作研究,邀请其开展大模型的业务应用。
(作者:黄彬 责任编辑:张林)